刮目相看
三國時代吳國的呂蒙,從小家裡很貧窮,沒有機會好好地讀書。後來呂蒙做了吳國的大將,吳王孫權認為呂蒙擔負了很大的責任,應該多讀書,增進學問和能力。
呂蒙說:「我在軍中事務太多,恐怕沒有時間讀書。」孫權說:「軍中事務多,難道比得上我處理全國的事務多嗎?但我依然每天撥出一些時間來看書,也的確由書中獲得了不少的益處。你想一想,怎麼會沒有時間讀書呢?」
從此,呂蒙開始每日苦讀,在不知不覺中學識大有進步。有一天,魯肅來找呂蒙商量事情,發現他說話引經據典,非常有道理,就佩服地拍著呂蒙的背說:「我本來以為你只會帶兵打仗,今天才知道你的學問這麼廣博,已經不是從前的吳下阿蒙了。」呂蒙回答說:「士別三日,就應該刮目相看呀!」
藉由這個故事,後來的人常比喻沒有見識的人為「吳下阿蒙」;而對於一個以前平庸,但因為努力向上而有所改變或有所成就的人,也應當對他「刮目相看」。
伯恩區中文學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朝三暮四
從前,有一個人很喜歡養猴子。他非常了解猴子,猴子也很喜歡他。可是,猴子越養越多,猴子主人都快要養不起那一大群猴子了。
有一天,猴子主人想減少猴子的食物,但是又怕猴子不高興,試探猴子說:「以後我早上給你們三顆果子,晚上給你們四顆果子,夠不夠?」猴子一聽,馬上大吵大鬧。
看到猴子發脾氣,猴子主人馬上改口說:「好吧!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果子,晚上給你們三顆果子好了。」
猴子一聽到早上多給一顆果子,都很高興,還一直謝謝主人哩!
這故事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,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矇騙。而「朝三暮四」也用來比喻人: 心意不定,說話做事反覆無常。
伯恩區中文學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瞎子摸象
有一天,一個商人牽著一隻大象進城,大家都好奇的圍上來湊熱鬧。角落裡坐著四個瞎子,聽說大象進城,也跑過去「瞧一瞧」。
瞎子從來沒聽過大象,不知道大象是什麼東西。他們走到大象旁邊,開始用手「看」大象。
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牙齒,說:「大象長得像長長的大蘿蔔。」
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肚子,說:「不,大象長得像一面牆。」
摸到大象尾巴的瞎子說:「大象明明像一條繩子嘛!」
個子矮的瞎子摸到大象的腿,說:「大象像柱子。」
瞎子你一句,我一句,惹得旁邊的明眼人哈哈大笑。
因此,我們對事物若只是片面地一知半解,就以為自己全明白了,這可是會鬧出「瞎子摸象」的笑話喔!
伯恩區中文學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井底之蛙
一隻青蛙住在一口廢井之中,一天遇到了一隻來自東海的巨鱉。青蛙對鱉說:「你看我多快樂啊,出去可以在井邊跳來跳去,回來了可以在井裡的磚洞中休息。在水中可以只把頭和嘴巴露出來,還可以把腳踩在軟軟的泥里。那些蝦米、螃蟹和蝌蚪,哪個能比得上我?我就是這一井之主,多麼地快樂!你幹嘛不到井裡來看看呢?」那隻巨鱉於是也想到井裡看看,可井卻小得連腳都放不進去。
鱉對青蛙說:「你見過大海嗎?其闊何止千里?其深何止千仞?大禹治水之時十年中有九年洪水,也沒有使大海水量增加,商湯之時八年中有七年旱災,海水也沒有減少多少。大海如此不受洪水大旱的影響,這才是住在東海的大快樂呢。」井裡的青蛙聽了,驚呆了,方才知道自己所居之地是何等的微不足道。
透過這則寓言,我們比喻和諷刺眼界狭窄或學識膚淺之人,都稱之為「井底之蛙」。另外「坐井觀天」這個成語,也是由這則寓言故事而來的。
伯恩區中文學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伯恩區中文學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兒童C班 8月26日 補充教材
星期唸謠
星期一 猴子穿新衣
星期二 猴子吃木耳
星期三 猴子撐雨傘
伯恩區中文學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